加强饲料营养提高雉鸡繁殖性能有哪些办法
点击: 时间:2019-12-27 15:10 作者:山高路远 来源:未知
今天讲雉鸡类从野生转化为笼养,能否很快适应人工饲养环境,顺利通过饲料变更,以及满足机体的营养需要,保证生长发育或维持健康?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能否正常繁殖?是检验人工饲养下营养水平是否平衡的有效方法,动物如果长期缺乏营养,必然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,更谈不上繁衍后代。因此,科学、合理的进行日粮的搭配,满足其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便显的尤其重要。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吧!
1. 饲料营养水平对雉鸡繁殖性能的影响
1.1蛋白质对繁殖性能的影响
传统观念上,雉鸡的饲养只着重给其充足的饲料,实际上由于饲料中能量过多而蛋白质偏低,这样容易造成动物各器官发育不良。形体消瘦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,蛋白和蛋黄中的蛋白质是形成胚胎组织、器官的主要营养,随着胚胎发育.蛋白质逐渐分解转移到胚体中,研究表明,雉鸡对蛋白质的需求与个体大小成正比.饲料中蛋白质不足,短期内对雉鸡的繁殖等性能没有太大影响,如果长期缺乏,则会引进产卵量、受精率等下降。
1.2矿物质对繁殖性能的影响
卵壳的主要成份为钙盐、碳酸钙和磷酸钙,蛋黄中有磷、镁、钙、铁等无机盐,蛋白中主要含有硫、钾、钠等,这些矿物质在胚胎发育中必不可少,如饲料中缺乏钙,则雉鸡所产的卵为薄壳蛋或软壳蛋,长期缺钙会使产卵量下降,孵化率降低:长期缺乏微量元素会造成幼雉神经紊乱、不能正常行走等现象。
1.3维生素对繁殖性能的影响
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利用维生素A、维生素B:、维生素B维生素D和泛酸等,由于雉鸡类没有特殊的机制来保证卵中有足够的维生素含量,必须从饲料中供给:在饲料中必不可少。因为雉鸡类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:,饲料中缺乏时可导致幼雉发生神经系统疾病.禽类影响产卵和孵化率。
2. 提高雉鸡繁殖性能的措施
2.1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及疾病防疫工作
养好种鸡是提高繁殖工作的基础,由于雉鸡类动物种类繁多、食性各异,因此。饲料种类应多样化,根据休闲期、产卵期、育雏期进行科学、合理搭配,体闲期饲料蛋白质含量控制在18%左右,要求饲养人员平时多注意观察动物,饲料应少喂勤添,经常清理食、水盆,每年3月底提前进行繁殖前期的准备工作,从而保证动物的正常繁殖,另外,雉鸡类大多属神经质动物。所以饲养员要固定,进入笼舍时脚步要轻.日常清扫和投料时动作要轻,不可突然和鲁莽,以免乱撞伤亡。由于许多疾病都是通过种蛋传播给后代的,因此,春、秋两季应全面进行消毒、防疫和疫苗接种工作,杜绝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,保证种蛋的健康;夏季保证饮水清洁。防止曝晒,冬季饲料与饮水要防止结冰。
2.2改善饲养环境.合理配对
本园雉鸡类的饲养有笼养和半散养两种方式,笼舍分内、外室,活动场面积约10—30.地面为水泥地,容易造成雉鸡类断喙、脚趾受伤等现象.考虑到雉鸡类在野外的生活习性。2000年我们将l,3一l/2的水泥地换为土地,在每年春季种植一些小麦、青稞等,这样一方面可防止断喙、喙畸形、脚趾受伤等现象,另一方面雉鸡类在上面可采食到蚯蚓等昆虫。另外,初春就应提前做好繁殖准备工作.根据年龄、体质、雌、雄鸡的产卵和精子成活率、有无恶癖等进行选种配对.配对比例控制在1:1—3。此外。雉鸡类的繁殖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。在为繁殖雉鸡筑巢时选择避开游人视线的地方为易。
2.3加强饲料营养。科学、合理进行饲料搭配
雉鸡类的繁殖大多有一定的季节性.而且比较固定。不同的种类由于产卵数量的影响,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有很大差异,但无论如何,在产卵期前后都需增加饲料营养。本园从98年开始,首先从提高蛋白质含量着手,加大鸡蛋、肉沫等动物性蛋白的供应.2002年又补充了花生、豆粕等植物性蛋白的供应。使雉鸡类繁殖期饲料中蛋白质不低于20一22%。结果表明,这一措施对提高产卵率、受精率有明显效
果,但入孵的卵在胚胎发育的中、后期有大量死亡现象,出壳的雏鸡有15%的出现程度不同的腿脚弯曲、头部后仰等神经紊乱病状.分析认为是由于饲料中缺乏维生素B。、锰等元素所致,针对这一状况,为了做到营养的均衡工作,本园又专门设计了雉鸡类繁殖期所需的颗粒饲料。加大了维生素、微量元素的含量,通过近几年来的饲喂,效果比较理想。此外。在每年繁殖期前45天对配对雉鸡饲喂麦芽等青绿饲料对于补充维生素不足有明显效果。
3. 加强育雏管理。提高雉鸡繁殖成活率
育雏工作是繁殖环节中关键的一环。直接影响雉鸡的繁殖成活率.其主要原因是幼雏不能适应雏鸡迅速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。因此。我们依据家禽饲养标准.总结我国家禽饲养的经验.逐步探索野生雉鸡幼雏的饲养经验和营养需求,出雏后45天内以小米加蛋黄、肉沫和少量的混合药物(维生素、微量元素)为主食,适量饲喂一些幼雉混合配方小颗粒饲料(蛋白质含量为26%),每日饲喂4~5次,同时。10日龄内在饮水中加入O.01%的高锰酸钾.45天后逐步减少小米、蛋黄、肉沫的含量,加大幼雉混合配方小颗粒饲料。另外,渐增新鲜青绿蔬菜,每日饲喂2—3次,结果表明,对提高幼雉的成活率有一定效果。2000年.本园孵化的7只藏马鸡、6只蓝孔雀40日龄时.出现关节肿大、羽毛生长不良现象,当时所饲养的场地为水泥地面,为了使其健康成长.我们采取更换饲养环境.同时在饲料中加入酵母、糠麸.10天后,幼雉的病状得到控制,20天后痊愈;今年,本园繁殖的9只白鹇、7只红腹锦鸡于20日龄时均出现膝关节以下部位发软.不能正常站立、无法行走。6只蓝孔雀出壳时也有相同症状。分析原因认为是由于前期大量饲喂鸡蛋壳及大量蛋白含量高的饲料,一方面由于营养过剩造成各器官生长发育过快,另一方面由于钙的含量过高,造成钙、磷比例严重失调,钙的吸收受阻,因此。我们及时停止了蛋黄、肉沫、鸡蛋壳的饲喂.以幼雉混合配方小颗粒饲料为主.除3只白鹇、2只红腹锦鸡、3只蓝孔雀由于病情严重死亡外.其它15天后痊愈。
4. 讨论
影响雉鸡类繁殖性能的因素很多,如:种雉的年龄结构、遗传性能、配对比例等。人工饲养条件下不易过分强调产卵量.这样会增加对营养物质的需求。野生雉鸡产卵有一定的季节性,因此,只有在在繁殖期才给予高营养水平的日粮,而在非产卵期则给予维持营养水平便可。无论是种鸡或幼雉的饲料,当饲料中热能和蛋白质供应充足时,钙、磷的比例以2:l为易,同时需补充维生素D。
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!
分享:
下一篇:没有了